茶旅產業作為一種融合文化、旅游和經濟發展的新型產業,已經成為我國旅游業和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。茶旅產業的研究背景緊密關聯著我國的經濟、文化和社會發展大局,它在十四五規劃、中國現代化道路以及鄉村振興戰略中都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。通過深入研究茶旅產業,可以促進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,推動文化傳承,促進經濟繁榮,實現全面現代化目標。
我國十四五規劃(2021-2025)強調了文化產業和旅游業的發展,將其列為國民經濟戰略性支柱產業之一。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,被視為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的載體之一。茶旅產業因此得到國家支持,成為了促進區域經濟增長和文化傳承的重要手段。
為探尋茶旅產業與鄉村振興有機耦合的道路與機制,2023年7月至8月,由山東大學(威海)15名同學組成的茶韻徽風調研團在通過組成多個小組,成員在安徽黃山、池州、岳西、宣城等地對不同層次的茶葉市場開展調研,共計涉及六市十余地,形成4萬字左右訪談記錄,調研對象涵蓋企業、村委、非遺制作人、中共團委等20余個。
生態安徽 厚植茶葉發展優勢
調研團隊陸續走訪了岳西大歇村、霍山縣大化坪鎮、休寧縣、東至縣等多地村委進行訪談,了解安徽省各地區茶葉種植現狀、合作社模式等。當前基層茶葉種植仍存在茶園管理粗放、茶葉生產標準混亂、缺乏產業資金支持等痛點、難點,但在“一村一品”等項目的推動下,越來越多的村落開始打造優質茶園基地、建一批有機茶園、推廣茶園機械化,把整個產業鏈完整銜接起來,保證健康產品,在進行實際調研時,我們也觀察到,有些地區正在積極有效的推進茶產業和鄉村振興的結合發展,在充分考慮到了農民在淡季收入低的問題的基礎上,賦予農民“茶農”和“制茶工人”雙重身份,從而盤活了有效勞動力,為農民提供了穩定的增收致富門路。在基礎產業上做到對茶農的“就業、指導、培訓、補貼、創收”扶持,做大做強安徽特色茶葉名片。


圖一 團隊成員向大歇村村民了解茶葉種植情況
特色融合 茶谷搭建廣闊平臺
茶產業目前涌現了多種業態,在政府及相關政策的大力倡導下,各地都在不斷探索創新,衍生出研學交流、茶園認領等互動式新業態。茶旅的主要經營為“村落+茶企+村民”合作模式,團隊走訪當地多家茶企,大多對茶旅發展持積極態度,認為是茶產業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,據統計,安徽省目前已建成茶旅精品線路113條,配套主題文化博物館40個
按照類別區分,主要有傳統村落型、生態農莊型、觀光公園型三種形態,對黃山王光熙松蘿茶業股份公司總經理進行訪談時提到“茶旅的發展對企業而言,也是做品牌推廣的一個窗口,品牌形象,品牌推廣的一個窗口”,疫情三年對文旅的沖擊極大,目前依舊處于經營困難期,既需要擴大宣傳力度與方式,更需要相關政策支持茶旅產業的發展。


圖二 團隊成員在黃山王光熙松蘿茶葉股份公司總經理的帶領下參觀展廳
凝心聚力 確保創建扎實推進
通過走訪茶鄉當地村民,我們了解到各地積極探索各類茶產業園區、龍頭企業、農民合作社、能人大戶帶動和貧困戶自我調整種養結構的“四帶一自”產業扶貧模式,放大茶產業扶貧效應。根據貧困戶自身條件和脫貧需求,通過股份聯結、租賃聯結、訂單聯結、服務聯結和勞務聯結等方式,構建貧困戶與茶產業新型經營主體的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,多途徑帶動宜茶貧困戶增收脫貧。


圖三 團隊成員向茶企負責人了解企業與村落的幫扶模式
通過為期兩個月的社會實踐,不僅豐富了同學們的實踐經驗,也提高了團隊對茶旅產業的認識和理解。茶韻徽風調研團將帶著這份認識和理解,繼續深入研究茶旅產業的發展規律,探索適合當地發展的茶旅模式,為推動安徽乃至全國的茶旅產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,期待走出一條以茶帶旅、以旅興茶的茶鄉致富路!